什么叫组件“机械荷载测试” 摸清“2400Pa和5400Pa”的来龙去脉 ... ... ... ...

2022-11-14 14:4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4000| 评论: 0
摘要: 2400Pa和5400Pa,光伏行业的朋友应该对这两组数字再熟悉不过了。但是他们究竟是什么意思,又是怎么得到的呢?这次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下他们的来历。目录:1. 两个压强的由来,2400Pa和5400Pa2.一个额外的雪压测 ... . ...

引导语

2400Pa和5400Pa,光伏行业的朋友应该对这两组数字再熟悉不过了。但是他们究竟是什么意思,又是怎么得到的呢?这次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下他们的来历。


目录:

1. 两个压强的由来,2400Pa和5400Pa

2. 一个额外的雪压测试,5400Pa

3. 一个系数,3倍阵风安全系数

4. 一个风速,130km/h


文章内为了表示方便

以下标准都采用其编号进行叙述





两个压强的由来

2400Pa和5400Pa

关于组件的承压能力,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数字:2400Pa,伴随他的还有另一组数字:5400Pa。那么这两个数字有什么意义,他们又是怎么得到的呢?


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4月,当时新版的IEC 61215公布并取代了存在12年的1993版本,在2005年版IEC 61215的第10.16章节,解释了2400Pa和5400Pa的由来:


2400Pa用公式计算如下:



这就是2400Pa和5400Pa的最初来历。按照小树洞的性格,对这样一个无头无脑的解释我是相当不满意的,本着“只许我忽悠别人,不许别人忽悠我”的精神(神经病),小树洞对2400Pa和5400Pa再次进行了深度的挖掘,以下是我的理解。



一个额外的雪压测试

5400Pa

先从最简单的5400Pa的雪压测试开始讲起。在IEC 61215的2005版本规定,如果考虑雪荷载,那么需要在最后一个测试循环时,将正面压力从2400Pa增大到5400Pa。


▵机械荷载测试的三个循环

(来源:2005版IEC 61215)


根据上一篇:翻译翻译,什么叫组件“机械荷载测试” | 测试荷载&设计荷载,如何匹配项目要求?我们知道在SLS荷载情况下,如果以雪荷载为主导,采用欧标EN 1990的CHR第二种组合形式,那么5400Pa相当于在2400Pa的风压(W)上又增加了3960Pa的雪压(S)


▵SLS的部分荷载组合形式

(来源:EN 1990)


▵忽略自重影响

需要在2400Pa风压基础上

再增加3960Pa雪压

(来源:EN 1990)


而这个3960Pa的雪是什么概念呢?


按照IEC 62938的计算,假如雪密度采用的是3kN/m3,那么3960Pa就相当于1.32m厚的雪。小树洞曾经在哈尔滨待了4年,是一个见过世面的南方人,所以本洞清楚雪是一种可以挤压的物质,在不同的湿度和重量下,其密度变化很大,根据霓虹国的研究表明,3960Pa(404kg/m2)相当于0.87m到1.56m深度的雪压


▵雪的深度与其质量的关系

(来源:日本建筑协会)



这样看来,3960Pa的雪还挺大的。我们也看到,在后来的2016版IEC 61215-2规范中,已经删去了组件测试5400Pa的强制要求。


接下来我们看看2400Pa的风是什么情况。



一个系数

3倍阵风安全系数

空气在流经地面的过程中并不是永远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,而是“忽大忽小”变化的。在设计任何结构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采用某一段短期时间内的最大风速来进行强度计算,我们称之为“阵风风速”。这个短期的最大风速长期的平均风速之间,存在一个转换系数叫做“风速阵风系数”。


10分钟阵风系数的计算图例


大气边界层本身的湍流脉动

引起了近地面的阵风效应


对于“阵风系数”的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移步:台风区光伏支架“翻肚皮”| 阵风系数和风振系数取1.0?大错特错!


由于IEC 61215指定800Pa乘以3倍阵风安全系数后,得到“风压2400Pa”。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,2400Pa是一个阵风风压,而通常阵风风压(风速)都是采用3秒阵风来进行结构计算,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400Pa是一个3秒阵风风压依据伯努利定理,风压正比于风速的平方,3倍风压意味着根号3倍的风速,也就是1.73倍风速。


伯努利定理

风压正比于风速的平方


综上可知,130km/h是一个平均风速,而2400Pa是考虑“阵风系数”1.73后的3秒阵风风压。那么这个1.73的“3秒阵风系数”到底是多大呢?


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个事实,由于空气流动非常复杂,其原理至今都没有人可以拍着胸脯说搞清楚了。根据下图中的不同理论模型,3秒风速与1小时的风速之间,大概存在1.25~1.72倍的系数。


▵一系列理论模型将1小时的平均风速

转换为不同时距的风速

(来源:WMO/TD-NO.1555)


3秒风速和1小时风速之间的1.72转换系数,和IEC 61215规定的1.73阵风系数就很接近了,如果把2400Pa看成一个3秒阵风风压,那么130km/h就等于是1小时的平均风速,这样看来3倍的阵风安全系数看上去也挺合理。


大家要注意,这里的“阵风安全系数=3.0”和我们上一篇讲的测试荷载与设计荷载之间的“材料安全系数r_m=1.5”,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概念:


  • 阵风安全系数是考虑风荷载脉动效应的系数。

  • 材料安全系数是考虑组件自身材料不一致性的系数。


阵风安全系数的3.0里面并没有包含材料安全系数1.5。


对于类似美标ASCE 7和澳标AS1170这样的标准,其基本风速都为3秒阵风,风速里面已经考虑阵风系数。而对于像国标GB 50009和欧标EN 1991-1-4这样的标准,因为其基本风速为10分钟平均风速,在这些规范里面往往都会有一个系数,来将10分钟风压转为3秒风压。比如国标的“阵风系数”和欧标的“结构系数CsCd”。因此不管是测试荷载还是设计荷载,都要考虑阵风安全系数。


那么一个130km/h,1小时的平均风速到底是什么概念呢?



一个风速

130km/h

阅读过小树洞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了解,对于一个风速而言,其背后有很多特定的参数,比如时距、离地高度、重现期等等。根据前面的分析,我们已经知道了,这个130km/h是一个1小时的平均风速,我们不妨再大胆地假设下,这是一股台风!


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分类标准:GT/T 19201,我国台风是按照2分钟的平均风速来定义的。从下图可以得知,在台风登陆前,可以采用1.07~1.17倍的系数,将1小时的平均风速转化为2分钟的平均风速。


因此,130km/h(1小时的平均风速),可以转变为:139~152km/h (2分钟的平均风速)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假设都是在离岸地区10m高度上进行的转换。


▵一系列理论模型将1小时的平均风速

转换为不同时距的风速

(来源:WMO/TD-NO.1555)


139~152km/h 的台风差不多就是蒲福风力13~14级了。


▵蒲福风力等级表

(来源:GB/T 19201)


2021年7月25日12时30分

第6号强台风“烟花”在舟山市登陆

最大风力等级13级


这样看来,130km/h的风速足够了。


综上,2400Pa计算所使用的130km/h、3倍阵风安全系数都挺合理的。那么是不是意味着2400Pa的组件压强测试也是合理的呢?


答案是:

不合理!远远不够!


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小树洞谈光伏支架

全文结束

谢谢阅读


关注小树洞

做个有料的

光伏工程师

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阅读

关注我们:近道科技

微信公众号

官方小程序

站长热线:

186-2283-6846

公司地址: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

邮箱:jindao365@163.com

Copyright   ©2020-2022  近道网-国内最好的结构设计网站!  

技术支持:近道科技(天津)有限公司

ICP备案:    津ICP备20006439号-1